图书馆VIP|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学习贯彻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专题    学习贯彻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    正文

“新”医学的“小”种子——科大首届英才班学习之旅(一):热爱生命

发布时间:2018-12-17 来源:理论学习网

自2017年12月23日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以来,我校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坚持“小而新、少而精”的办学理念,积极谋划开展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充分发挥理工结合的学科优势,将理工优势向医学拓展,积极探索“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通过开展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希望为未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一条新路,作为我校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医院的重要举措。

在校领导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于本学期初在全校各学院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中遴选出22名首届医学英才班学生,首届医学英才班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充分调研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在我校“2+X”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围绕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课程整合,实现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融合,实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路径;将对学生实行“临床+科研双导师制”,分别在临床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为医学英才班学生遴选配备临床导师和科研导师,实行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院联合基金等基础+临床相关的科研项目,加强医学科研的训练。临床医学院将多措并举,致力于培养掌握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卓越的科学研究和分析思维能力,并具有道德仁爱的医学人文精神的能够满足医学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为培养医学英才班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医学人文素养, 11月25日,临床医学院组织了“热爱生命——《生命的回眸》读书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翁建平教授主持,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薛天教授大力支持并全程参与。

《生命的回眸》一书介绍了伍连德、颜福庆、沈克非、吴阶平、翁心植等众多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大家的成长历程,描述了他们感人至深的行医之路,全书分为杏林楷模、业界精英、经典导读、名家论道、人文集萃、学术探究、科普佳作等七个篇章。读书交流活动中,医学英才班同学就读书感悟和自身学习关注的问题进行交流,大家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Question 1:优秀的医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大家通过伍连德、颜福庆、吴阶平、张孝骞、黄家驷、林巧稚等名医大家的成长历程,认识到从医之路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没有捷径,要保持为医者的道德心、责任心,勤奋努力,仁爱专注。翁建平总结了医学生成才需要具备智商、勤奋、机遇、善良四个要素,希望大家要仁爱友善,勤奋、坚持和专注;学会有效沟通和表达;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

Question 2:如何正确认识临床、科研和教学三者关系?

大家讨论认为,医学生的培养必须厚植临床,在临床中磨练,科研和教学对临床具有促进的作用,《生命的回眸》中介绍的名医大家既是济世良医,也是医生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翁建平鼓励大家要成为以高尚医德和精湛专业技术立足的好医生,并指出医生做科研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发现临床问题,医生科学家可以从事的研究有: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知识转化、临床研究、人群研究等方面,医学教育能够让更多的医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医生,薪火传承。

Question 3:如何处理专业技术和医患沟通之间的关系?

大家讨论认为,《生命的回眸》中医学家吴阶平的立身之本是泌尿外科的专业技术,在疾病面前,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一视同仁,待人接物让人如沐春风。翁建平结合自身的从医经历,启发大家医生是神圣的职业,应立足于专业技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高医术水平;同时要拥有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医学人文修养,要医病医人医心。

Question 4:医学英才班课程未来的师资队伍情况

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医学课程师资问题,翁建平指出临床医学院正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拔高师资队伍遴选标准,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并以多种方式聘任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充实我校医学师资队伍,对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解剖学等课程短期内外请国内名师,集中授课,长期培养自己的名师队伍,强化教学激励措施,加强教学考核和授课效果评估。

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关系、国内外医生职业环境差异、老年化社会对医生供求关系的影响等部分社会热点问题,翁建平启发大家课下通过查阅文献、头脑风暴的形式再进行深入研究。最后,翁建平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鼓励同学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用爱因斯坦的话语“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首届医学英才班部分同学《生命的回眸》读后感节选

田倍多,原17级物理学院

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与医学大家的交流,我发现学医、做医生,远比自己想的复杂。我开始发现,在学会如何做医生之前,你首先得学会如何做自己,如何理解人活着的意义。这时你才会明白为何拯救生命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在看完《生命的回眸》这本书之后,我经常在思考这件事,走在路上,在吃饭时,在与舍友夜谈时,讨论它,思考它。我发现有一篇文章在我心久久停留:《when breath becomes air》。我专门去看了他的英文原版,作者的人生哲学让我钦佩,“激情工作,努力奋斗,豪不满足,等待生,学会死。”我想,“不是因为即将死亡才去做或者不愿意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并及时行动。”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现在,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那颗为医者的道德心、责任心,带着这样的想法,不断前行……

赵敏帆,原16级计算机学院

在IT行业大热CS学科学生数目年年暴涨,而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学医学生数量锐减的当下,选择从计算机学院加入医学英才班或许是一种逆潮而动。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在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从医一直是我人生道路中等待选择的那条路,之前我对于这条路只有飘渺的感觉,其中艰苦、其中收获都只是臆测与推断,但是《生命的回眸》为我揭开了从医之路的面纱,让我离医学更近一步。

书中吴阶平会长的故事使我明白,一个医生不仅要承担治病救人的责任,也要参与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之中。张孝骞教授的事迹则引发我对医、教、研关系的更深思考。而《无效的医疗》《癌症思辨》等学术探究内容则让我对医学的局限、当下医学发展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阅读了此书并与翁院长交流感想之后,我认识到,我选择的这条路并不是一条轻松的的道路,没有什么比背负他人的生命前行更加严肃。但是这也是一条极富成就感的道路。秉持着一颗医者仁心、医者责任心,将自己的生命与更多人的生命联结在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帮助更多的个体、家庭,这或许将成为我接下来生命中最为快乐的事情!

韩思韬,原17级工程科学学院

当年鲁迅先生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并弃医从文,而如今我却怀揣着“携理从医”的信念来到医学部,两相对比不禁令人莞尔。当然,我并没有什么拯救中国人的傲慢想法,但我始终憧憬能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我想这也是与鲁迅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生命永远是令人无比喜爱而珍视的,它的离去又总是令人痛心不已,挽救它正是学医的意义,但意义并不局限于此。读了《生命的回眸》,其中的那些医学大家令人折服不已,其中遴选的文章也令人深思。医学不同于理科,我们将面对的是与我们具有相同灵魂的人,这也让其具有了人文情怀。医生并不是手术匠,以“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为始,他们的技术令人敬佩,但他们的修养与人文情怀更加令人高山仰止。

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我们选择的道路将让我们用一生去思考生命的内涵,直至迎接我们自身的死亡。书中医生面对自身生死的豁达与坚强,我不知道能不能学会,但我希望自己能在以后找到自己的答案。有的医生可以为了医学,甚至可以将幽门螺旋杆菌口服吞下,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跟随这些前辈的脚步,鞠躬尽瘁,但求不让不该逝去的生命离去。我始终相信医学为人类最大福祉的学科,而我也将怀着这一信念在这条道路上上下求索!

胡芯钰,原17级生命科学学院

看完《生命的回眸》这本书后,我渐渐发现,医学比想象中更加复杂,却也比想象中更有挑战性、更加丰富多彩。凭借前人的经验、科学的理论以及自己日夜不息的辛勤劳动,医学大家一次次地向死亡与病痛发起挑战——这之中当然也有挽回生命、消灭病痛的喜悦,但也有结果不符合预期、新方案没有明显优势的失望,有时甚至是特殊态势下筋疲力尽然而依旧徒劳的争吵、纠纷。

也难怪有人认同医学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觉得死亡如影随行、病痛难以消除,那么医学又有什么用处呢?但总归,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既然是概率问题,那么成功就必定会到来。即便个体的生命悲剧会无常地降临,但对于人类群体,医学有无可辩驳的功劳。

不自困于某一方面某一时刻的失败,而是放眼大局,保持积极向上愈战愈勇的心态——可能这就是医学大家的“大”之所在吧。读完书中多位大师的传奇经历后,这一点令我印象最为深刻。

张力文,原16级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的回眸》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术探究篇中的《制药业的真相》,上半年热映的《我不是药神》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制药业的关注。的确,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我们需要它健康良好地发展,真正造福社会。《制药业的真相》这篇文章一方面客观地告诉大家,研发需要成本而且失败率很高,一些药品定价高有其道理;另一方面更揭示了商业性的制药公司有时放大宣传所谓的研发成本,本质还是来掩盖牟利。说到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来说发展自己的制药产业是根本,没有自主研发就只能在买别人的和仿制别人的之间选择。自主研发应当作为我们这种大国的追求。我想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真正的英雄是科学家和医生。感谢科大给我这个机会进入这个行业,让我能在这场永无止境的战斗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孔林珍,原16级生命科学学院

医生将会是一个非常累的职业,但同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收获。在和翁院长的交谈中,我开始逐渐审视自己,有没有当一名好医生的素养和心理素质。在之后的学习中应当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以及培养创新的思维。

在我看来,《生命的回眸》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里面介绍了很多非常著名的医学大家,讲述了一些医生眼中的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故事,而且还书中有书,非常精彩,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一看都会有种阔然开朗的感觉。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可以保持我们的初心,勤奋努力,仁爱专注,争取做得更好。

王文智,原17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在读《医学的回眸》这本书时,我感触颇深,尤其是我国医学发展初期那些老前辈的努力让人钦佩,亲自前往东北治鼠疫,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回来建设我国的医学等。在临床、科研、教学的关系上,我认为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临床做得好,医人;科研做得好,发现新知识;教学做的好,培养人才。我们要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做出更多的贡献。学医,要勤奋,要有强壮的身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胡凌志,原2016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前段时间读了医学院发放的《生命的回眸》一书,读完后我对临床医学的本质以及医生的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非常敬佩伍连德和吴阶平两位会长,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回报祖国;我十分敬仰胡佩兰教授等人,以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的伟大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医学事业建设中。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许国铭教授的《肝癌十年》,当一个消化科医生患上自己研究的疾病时,那是多么的痛苦啊。但是许教授却从患者和医生的双重角度,对肝癌的治疗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建议。我一直在思考,优秀的医生应该是怎么样的,这本书给了我充足的建议。我认为,一位优秀的医生应该是厚植临床、德艺双馨、倾心教育、矢志爱国、又红又专的人中骐骥,我将在医学之路上不断探索!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院)

新闻动态
更多>>
人文景观
更多>>